当前位置:首页 > 投稿 > 成都拓展基地|大型产业基地入驻背景下的小城镇“产城融合”策略研究 ——以成都市石板滩镇总体规划

成都拓展基地|大型产业基地入驻背景下的小城镇“产城融合”策略研究 ——以成都市石板滩镇总体规划

2022-11-11 12:02:44 发表

注:此文已发表于2015年《规划师》增刊

[摘要]:面对即将入驻的大型产业基地,大城市周边小城镇既需要抓住产业机遇,为城镇带来跨越式发展,又需要探索“产城融合”的有效路径,实现城镇的可持续发展。本研究通过综合文献分析,提出针对大城市周边小城镇的复合型“产城融合”规划策略。研究以四川省成都市石板滩镇总体规划为例,探索大型产业制造基地入驻该镇的背景下,在大城市区域及小城镇本地两个层面,产业、交通、空间布局等方面的“产城融合”规划策略。研究可为石板滩镇可持续的城镇建设决策提供参考。

[关键词]:产城融合,小城镇,总体规划,大型产业基地

0.引言

自“十二五”计划执行以来,各地政府纷纷将“产城融合”作为一个重要概念提出,“产城融合”理念也屡屡出现在城市规划学术期刊中(李文彬,2012)。2014年我国新型城镇化工作持续推进,《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颁布,其中提出“统筹生产区、办公区、生活区、商业区等功能区规划建设,推进功能混合和产城融合,在集聚产业的同时集聚人口,防止新城新区空心化”,该理念在国家政策层面得到进一步重视。

但相关研究中对大城市的“产城融合”策略研究较多(林华,2011;贺传皎,2012;林澎,2014),而该理念在小城镇规划中的实践并未得到充分研究。自2014年明确提出“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之后(张建,2014),我国新型城镇化推进的重心已向中小城市偏移。尤其是大城市周边小城镇,需要抓住发展机遇,以“产城融合”理念为指导,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城镇。因此,亟需研究大城市周边小城镇的“产城融合”规划实践方法。

本研究以成都市石板滩镇总体规划为例,进行大城市周边小城镇的“产城融合”规划方法研究。成都市周边小城镇是城镇化和工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宋莉,2014)。石板滩镇位于成都市近郊,现状是一个典型的工业型小城镇。2014年,作为全国两家轨道交通制造企业之一的决定在石板滩镇选址建设该公司的制造基地。在大型产业基地落户带来跨越式发展机遇的背景下,石板滩镇这样的小城镇如何能够实现产城融合、品质提升的城镇建设,是总体规划需要解答的关键问题。

本研究通过文献调查,深入分析“产城融合”的基本理念与规划方法,针对大城市周边小城镇研究提出复合型“产城融合”规划策略,并以石板滩镇总体规划为例,探索“产城融合”在大城市区域及小城镇两个层面的规划策略,从空间策略、产业策略、交通策略等多个层面提出具体方法,为石板滩镇“产城融合”的城镇建设提供规划支撑。

1.“产城融合”理念分析与规划策略研究1.1 “产城融合”理念分析

对“产”与“城”关系的研究自《雅典宪章》发布至今,一直是规划学界讨论的重要课题。“产城融合”概念是针对我国1980年代以来城市开发区建设中出现的“产城分离”现象提出的。以往开发区建设出现的功能结构单一、产业结构单一、与周围城镇联系薄弱等问题,已严重制约开发区的可持续发展(刘瑾,2012;王慧,2003)

当前规划学界已充分认识“产城融合”理念的重要性,对城镇开发建设初期需要注意避免“产城分离”的弊端、注重工业化与城镇化的互动发展等问题已取得普遍共识。在“产城融合”的具体实现路径上,也已有诸多讨论。李文彬、陈浩(2012)认为对于“产城融合”内涵主要包括人本导向、功能融合和结构匹配三方面,在规划建议层面提出认清地区发展阶段、寻求区域合作发展、优化结构完善设施三个步骤。刘瑾(2012)提出针对原有高新区“产城融合”转型升级的规划策略应包括结构优化、功能提升、产业升级、交通组织、设施配套、城市风貌营造和低碳发展等策略。杜宝东(2014)认为需要从时间维度、空间维度、类型维度、人本维度系统地建立对“产城融合”的认知体系。向乔玉、吕斌(2014)认为“产城融合”理念下的产业园区模块空间建设应从产业升级、空间布局、服务设施、生态景观、道路交通五个方面对城市功能配套进行技术引导性分析。

综合看来,既有研究对“产城融合”在城市规划技术层面进行了多方面分析,指出“产城融合”应具备多类型、多层面的特征,需根据不同项目特点,对既有规划设计的各方面工作进行改进。

1.2 大城市周边小城镇的复合型“产城融合”规划策略研究

本研究拟将“产城融合”理念应用于大城市周边小城镇总体规划中,从空间维度和时间维度两个层面探索这一特定类型城镇研究的“产城融合”规划策略。

从空间维度分析,该类型小城镇规划中首先需要构建“小城镇”与“大城市”区域层面的“产城融合”结构,才能依托大城市获得持续的发展动力。该类型规划对象小城镇位于大城市周边,必然与大城市产生千丝万缕的联系。该类型小城镇在大城市转型发展中,往往作为大城市第二产业发展的主要载体,其发展主要驱动力来自于周边大城市。这个层面的“融合”主要体现与两者之间的便利的交通网络,以及两者之间产业的关联性与互补性。

从时间维度分析,如何在即将开始的跨越式城镇发展中妥善处理小城镇本地的产城关系,构建功能共融的可持续城镇空间结构,是该类型小城镇规划“产城融合”的第二个层面。这类型小城镇往往处于“产”与“城”关系奠基的初步阶段,如本研究的案例石板滩镇,在2014年迎接大型产业基地入驻之前,城镇用地规模小、产业经济基础薄弱,“产”与“城”都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在存量用地调整与新增用地布局研究中,除了提供足够产业发展空间外,还需保障足够的支撑“城市运行”的空间,并且应当实现适度的城市功能融合。本研究参考规划学界的传统分类,将城市功能分类为产业、居住、交通、游憩四大功能。研究认为,“产城融合”的关键在于产业相关功能与居住相关功能的空间融合,而交通与游憩功能是提供高品质城镇空间的支撑体系。

综合说来,本研究针对大城市周边小城镇提出包含两个层面的复合型“产城融合”规划策略(图1):一是小城镇与大城市之间区域层面的“产城融合”,包括交通融合策略与产业融合策略;二是小城镇本地层面的“产城融合”,主要指空间结构上的城镇功能融合策略。

拓展海外 基地_从成都东站到成都大熊猫基地_成都拓展基地

图1大城市周边小城镇复合型“产城融合”规划策略示意图

2.石板滩镇现状概况与大型产业基地入驻的机遇分析2.1 石板滩镇现状概况

石板滩镇幅员面积42.98平方公里,其中镇区建设用地规模为2.3平方公里。,距成都市中心城区18km,距成南高速黄土出入口5km,地理区位良好,与中心城的距离较近。该镇总体规模较小,经济产业及基础设施较薄弱。

第一,目前该镇经济总体发展较落后,但增长势头良好。2010年石板滩镇GDP总量仅有5.68亿元,经济总量较低。但从增速上来看,从2006年到2010年的GDP增速基本维持在15%左右的增长率水平上,且经济增速始终在增大,经济发展势头良好。2010年石板滩镇的一产、二产、三产的比重为21:67:12。第二产业中农机产业发展相对突出,但项目规模较小,集聚效应不显著。

第二,该镇城镇化进程平稳,近年来城镇化率有较大提高。石板滩镇城镇化率由2004年的15.2%增长到2010年的30.8%,非农业人口总量增幅超过一倍。2010年,石板滩镇现状镇域人口为5.2万人,镇区人口为1.6万人。

第三,交通体系对城镇发展支撑作用较弱,交通成为该镇发展瓶颈。对外交通方面该镇缺少能直接联系中心城快捷通道。对内交通方面由于铁路的分割,镇域南部和北部以及铁路南北的城镇组团之间的交通联系十分不便,这是石板滩镇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之一。

2.2 大型产业基地入驻的机遇分析

是全国仅有的两家轨道交通制造企业之一。该公司计划在石板滩镇选址建设占地约1800亩的制造基地,计划总投资约80亿元(图2)。在产业带动层面,作为轨道产业集群核心项目,南车制造基地预计至2020年将带动地区产值300多亿元。在城镇化率层面,2015年南车集团制造基地建成初期预计将转移城镇职工4000人,招募新员工3000人。这将快速带动石板滩镇人口城镇化和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南车集团大型轨道交通产业制造基地的强势入驻,将为石板滩镇带来较强的发展带动作用,为石板滩镇的城镇化与工业化建设提供非常有利的机会。

从成都东站到成都大熊猫基地_拓展海外 基地_成都拓展基地

成都拓展基地_拓展海外 基地_从成都东站到成都大熊猫基地

图2 石板滩镇用地现状图及南车集团产业基地选址意向图

3.石板滩镇总体规划的“产城融合”策略

成都市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改革统筹示范区,正在进行“产城一体单元”的规划实践(胡滨,2013)。石板滩镇作为成都市周边重点镇,也将“产城融合”理念作为本次规划的重要出发点,并致力于与成都市主城区规划形成良好的关联与互动。

在石板滩镇总体规划中坚持“全域统筹、产城一体、生态田园”的发展理念,推进石板滩镇向小城市转型升级。结合石板滩镇城市建设发展和产业发展要求,优化总体空间布局,完善交通体系,统筹协调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塑造城市品牌,增强城镇竞争力,推动全镇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全面协调发展。

3.1 石板滩镇与成都市的区域“产城融合”策略(1)区域产业融合策略

石板滩镇的产业发展在成都市周边相似区位的乡镇中位居后列,其中第一产业基础薄弱,第二产业势头强劲但主导产业不明确,第三产业发展滞后。

首先,石板滩镇应做强第二产业,与成都市主城区形成良好衔接关系。将石板滩镇面临的产业发展机遇与成都市产业结构进行联合分析,发现成都市拥有众多与轨道交通相关的科研所与企事业单位,与国内其他城市相比,成都市在发展轨道交通产业上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成都市现有轨道交通产业企业的业务范围几乎包含了整个轨道交通产业链,仅缺少装备制造相关的核心环节。因此,拟入驻石板滩镇的轨道交通制造基地,对扩充成都轨道交通产业链,并形成规模效应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石板滩镇的第二产业策略除承接原有的农机产业基础外,更重要的是必须大力抓住轨道交通制造基地发展机遇,拓展轨道交通装备制造的产业集群。

其次,需要强调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之间联动发展,实施“优一、强二、拓三”的发展策略。“优一”是指发展都市型农业,以养殖基地、优质无公害蔬菜基地、优质水果基地为主。“强二”是指加快轨道交通制造基地的建设,推进特色农机产业和配套物流业的发展,延长产业链,引导产业向高端发展。“拓三”是指发展镇区的综合服务业、商贸配套的完善,发展绿色生态旅游业,发展依附于轨道交通制造产业的文化展示旅游产业。加强三次产业之间的互动,使三次产业形成互利互惠的良性循环发展(图3)。

拓展海外 基地_成都拓展基地_从成都东站到成都大熊猫基地

图3 石板滩镇三产联动策略示意图

(2)区域交通融合策略

石板滩镇现状交通体系处于高需求、低供给的状态。该镇交通策略的重心应在于打通与成都市主城区的通道,使该镇与周边环境的联系更紧密。

首先,需大力建设该镇道路网与周边的区域高速路和快速路入口的便捷联系道路。石板滩周围现状高速路和快速路包括成南高速、成青快速、新工大道、五环快速、成赵快速、绕城高速等。石板滩镇的规划道路网应与上述道路充分对接,促进石板滩融入成都市产业发展轴,促进石板滩镇和成都市区域实现经济一体化发展。

成都拓展基地_拓展海外 基地_从成都东站到成都大熊猫基地

其次,重视货运交通建设,加强石板滩镇与成都市青白江物流基地等区域重要交通设施的联系。青白江物流基地为国家级物流基地,建设石板滩镇与该基地的联络通道,可以降低石板滩产业发展所需原材料和产品的运输费用。

3.2 石板滩镇基于空间布局的本地“产城融合”策略(1)以促进“产”空间与“居”空间适度融合为核心

石板滩镇本地“产城融合”策略的核心是“产”空间与“居”空间的适度融合,包括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

首先,宏观层面上采用“产城融合”的策略,将产业布局与城市发展紧密结合,并通过交通设施建设将产业用地与城镇生活联系起来,形成产城一体的发展格局。通过空间布局调整,由现状城镇的分离状态,逐渐过渡到近期建设规划期末城镇产城融合初步形成,最终在远期规划实现产城共融的城镇发展模式(表1)。

拓展海外 基地_从成都东站到成都大熊猫基地_成都拓展基地

表1 石板滩镇“产城融合”空间发展模式图示与分析

其次,微观层面上鼓励城镇用地的混合利用,营造“产城共融”的微观街区形态。规划鼓励在工业园区内采用混合服务配套用地的复合模式,即将城市服务功能渗入产业区内,引导工业及相关配套用地的建筑向高端产研住综合体、一站式服务综合体的方式发展(图4),以实现建筑的竖向融合和集约利用。例如,工业园区内可建设一站式服务综合体,从产业工人的生活需求出发,布置具有生活服务功能的细胞单元,满足产业工人各项生活服务需求和部分临时居住需求,成为园区的“邻里中心”。

(a) 高端产研住综合体(b) 一站式服务综合体

图4 高端产研住综合体和一站式服务综合体示意图

(2)积极推进“产城融合”的支撑体系建设

“产城融合”的支撑体系包括交通设施、生态空间、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等。积极推进支撑体系的建设,才能保障“产城融合”建设得到高效率、高质量的实施。

交通设施方面,需打破现状镇区内部的交通壁垒,并建设尺度宜人的镇区慢行系统。首先,石板滩镇区被铁路线分割,镇区分布于铁路两侧,镇区内部交通联系不便。规划中除结合用地布局规划在铁路两侧分别形成较独立的城市综合功能组团外,也应重视跨越铁路的立交和通道建设。其次,在鼓励混合土地利用、减小交通出行距离的前提下,应积极发展慢行交通系统,改善非机动交通出行环境,提升镇区生活品质。

生态空间方面,既要对生态进行严格管控,又要将生态空间积极与城市游憩系统结合起来,提升城市环境品质。首先,石板滩镇处于成都市域的上风口,生态区位敏感,因此需要严格生态管控,石板滩镇的空间拓展应遵循保护核心生态资源、防止城镇无序蔓延,维护市域生态格局的大原则。其次,结合生态空间提升城市游憩系统质量成都拓展基地,能够提升环境品质,吸引高层次人群定居当地并带动产业发展,成为“产城融合”的催化剂。

从成都东站到成都大熊猫基地_拓展海外 基地_成都拓展基地

4.石板滩镇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4.1 空间规划

结合城镇和产业综合发展的“产城共融”理念,将城镇空间结构规划为“一心一带两轴五片多点”的模式。“一心”指的是城镇公共服务中心,布置在铁路北侧新镇区中心位置。“一带”指的是滨水景观功能带,沿铁路南侧的西江河流域进行布置。“两轴”中一条是沿着石木路东西延伸的城镇产业发展轴,一条是连接新老镇区南北延伸的城镇公共服务发展轴。“五片”包括成渝铁路以北的两个产业发展片区,即新木路以东经一干路以西的轨道交通产业园和经一干路以东新龙路以西的农机产业园;两个城镇发展片区,一个是成渝铁路以北新龙路以东的新镇区发展片区,一个是成渝铁路以南西江河沿岸的老镇区;还有一片是成渝铁路以南沿西江河分布的滨河景观发展区域。“多点”是指在镇区内形成多个公共服务点(图5)。

图5 石板滩镇区空间结构规划图

4.2 产业规划

规划确定石板滩镇产业形成“一核、两带、三片”的结构模式(图6)。“一核”指的是镇区组团,该组团以南车集团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产业园、农机产业园以及商贸旅游组成核心综合产业区。“两带”指的是西江河和毗河绿色生态休闲旅游带。“三片”指的是镇域北部的生态游憩片区,主要依托红枫林景区,发展旅游;镇域东部片区发展现代农业,以发展优质水果为主;镇域南部片区发展现代农业,优质无公害蔬菜。

图6 石板滩镇域产业规划图

4.3 交通规划

区域交通层面,加强镇区同区域高快速路网连接通道的建设,助力城镇融入区域发展。新增3处互通式立交,建设8处立交快速转换,建设3条通道联系青白江物流基地。

镇域交通层面,规划保留现状铁路,并且为满足石板滩铁路货运需求,发展公铁联运,规划石板滩货运站为三级货运站,年货运规模101万吨。道路规划“三横三纵一环”的镇域路网格局,其中“一环”为三木路-新洛路-成赵快速-新工大道组成的外围环路,承担石板滩镇货运和部分过境交通。规划有轨电车线路驳接成都市地铁8号线二仙桥站,线路走线沿石木路产业发展轴(图7)。

镇区交通层面,规划增设内部次干环路,串联各个组团,成为重要的客流通道,并提倡镇区以公共交通为主导,设有轨电车站7处,公交场站3处,形成综合客运枢纽1处。并且在用地中预留与控制交通走廊,注重远近结合、弹性发展的原则,稳步推进镇区交通发展。

图7 石板滩镇域交通规划图

5.结语

综上所述,本研究以成都市石板滩镇总体规划为例,提出将“产城融合”规划策略分解为小城镇与大城市的相互融合、小城镇自身的产城融合两个层面,以空间、产业、交通三方面策略为重点,指出石板滩镇应以制造基地入驻为发展机遇,依托自身的区位、资源和交通等优势条件成都拓展基地,将自身升级与成都市整体发展紧密关联,将轨道交通制造业发展与高品质城镇建设发展紧密关联的新型小城市。

我国多年城市规划的实践证明,“产城融合”是导向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理念之一。当规划工作的对象是当前蓬勃发展的大城市周边小城镇时,“产城融合”理念的贯彻亦尤为重要。本研究从总体规划层面对小城镇“产城融合”策略进行了初步探讨,期待为相关的小城镇规划与建设决策提供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 李文彬, 陈浩. 产城融合内涵解析与规划建议[J]. 城市规划学刊. 2012,7.

[2]. 林华. 关于上海新城“产城融合”的研究——以青浦新城为例[J].上海城市规划.2011,5.

[3]. 贺传皎, 王旭, 邹兵. 从“产城互促”到“产城融合”——深圳市产业布局规划的思路与方法[J]. 城市规划学刊.2012,5.

[4]. 林澎, 田欣欣. 区域整体开发新模式策略——产城融合的京北副中心探讨[J]. 北京规划建设. 2014,1.

[5]. 张建, 王珊珊. 新型城镇化视角下小城镇发展机遇与挑战[J]. 北京规划建设. 2014,5.

[6]. 宋莉.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小城镇“四态合一”规划建设——以成都崇州市道明镇总体规划为例[J]. 规划师. 2014,11.

[7]. 刘瑾, 耿谦, 王艳. 产城融合型高新区发展模式及其规划策略——以济南高新区东区为例[J]. 规划师. 2014,4.

[8]. 王慧. 开发区与城市相互关系的内在机理及空间效应[J]. 城市规划. 2003, 3.

[9]. 杜宝东. 产城融合的多维解析[J]. 规划师. 2014,6.

[10].向乔玉, 吕斌. 产城融合背景下产业园区模块空间建设体系规划引导[J]. 规划师. 2014,6.

[11].胡滨 邱 建 曾九利 汪小琦. 产城一体单元规划方法及其应用——以四川省成都天府新区为例[J]. 城市规划. 2013, 8.

[12].成都市新都区规划管理局,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新都区石板滩镇总体规划修编(2013-2020). 2013.

以上内容为网友投稿,不代表丫空间立场。丫空间对内容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不负责任。如有侵权或错误信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和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