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人民耐听戏!
戏迷非常非常多
(您千万别让我唱一段儿)
天津有个特别响亮的称号
“北方曲艺之乡”
说到天津曲艺
还必须说说这个“文物级别的剧场”
【中国大戏院】
@吟醉抚孤松
如果说哪家剧院能够代表天津戏曲演出在全国的地位,中国大戏院是当仁不让的,是天津的,也是中国的。
@吟醉抚孤松
能叫中国大戏院的地方不多,天津一个,上海一个,同是上世纪30年代的建成,同样都是高朋满座,大家云集。
上图:中国大戏院(天津)
下图:中国大戏院(上海)
各界名流共同出资兴建的
当时最高水准的大剧场
二十世纪初,天津已有相当浓郁的文化氛围,大大小小的戏园子有几百家,南市一地就占上百家。遗憾的是,那时天津虽然有一流的鉴赏水平和氛围,有一流的精通酷爱戏曲的观众,但却没有一流的戏院。
1934年,众多商家名流共筹资五十余万银元,马连良、周信芳、姜妙香、尚绮霞等京剧名家均参股投资。顾维钧先生自愿出让自己名下当时法租界20号路(现哈尔滨道)天增里旁土地2700平米,兴建了建筑面积7770多平方米的剧场,并定名“中国大戏院”。
1935年天津中国大戏院开幕场景
剧场内没有一根顶梁主柱,不影响观众视线,而且音响效果很好,演员不需要话筒,坐在三楼最后一排的观众仍能听得很清晰,考究程度,堪称华北一流。
1936年发行的“善”字第九号股票一枚。该公司隶属于中国大戏院
同时为了展示其现代化的品位,孟少臣先生还投入巨款安装了天津为数极少的美国奥地斯第一代电梯(至今仍在使用中)。
图源:小红书
中国大戏院最“壕”的地方天津大剧院场地,电话免费使用。
戏院内电灯、电话、电梯等等由国外引进的先进设备一应俱全,电话更是免费提供给前来看戏的观众使用,那会儿电话可算稀罕物件了,但在大戏院这稀罕物件不仅随便用,人家还给买单。单单这一点,就能看出其当年的档次。
中国大戏院新老对比@Ivysauur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马连良先生亲自加演《跳加官》,为开幕贺喜,马连良先生一生也仅此一次演出过《跳加官》。据说天津大剧院场地,当时许多人真的出现了相声里描绘“要求买站票”的场面。
中国大戏院
神圣、高冷的代名词
中国大戏院的“神圣”,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成立之初的“高冷”气质。作为当时国内最高规格的剧场,中国大戏院设置了相当高的门槛,只有最顶级的名家大腕儿才能在此登台。
中国大戏院售票处@鱼非我语
“四大名旦”“四大须生”都在这里留下过经典演出。能在中国大戏院登台表演,是对演员艺术水准与演艺地位的巨大肯定。
2004年天津中国大戏院《霸王别姬》
2006年,为庆祝70岁的生日,中国大戏院安排了一系列名家名剧的系列展演,其中还邀请到著名的湘剧表演艺术家左大玢,将湘剧艺术首次带到天津。年近七旬的左大玢走进中国大戏院后,竟然落下泪来,她激动地对身旁的人说:“到中国大戏院演出,是我很早以前的梦想,没想到现在终于实现了。”
左大玢老师就是《西游记》观音菩萨的扮演者
中国大戏院
属于大众的艺术殿堂
中国大戏院,近几年已经经过改造了,“修旧如旧”,继续着过去的辉煌。
图源:小红书
中国大戏院在演员心中是一座“神圣的殿堂”,在观众心中也同样如此。
图源:小红书
随着群众文化的普及,中国大戏院不再那么“高不可攀”,每一个热爱艺术的普通人都可以走入剧场,欣赏演出。
1952年,天津中国大戏院演出老戏单。图源@爱音戏客
天津大戏院,除了听戏曲,还能听相声。不仅能听到原汁原味的津味相声,更能感受到一股清新时尚的相声风。
@静闲一客
天津中国大戏院有着悠久历史
不仅是传统文化的承载地
同时也是戏曲文化发展的见证地
我们虽然每天都在接受着新东西
但传统曲艺
是流淌在我们血液里的基因
并且不断地扎根、生长
向上吧!中国大戏院
向上吧!天津曲艺
@吟醉抚孤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