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投稿 > 深圳艺术空间|深圳周末| 除了深圳的50个站,全球地铁“艺术空间”一篇逛完

深圳艺术空间|深圳周末| 除了深圳的50个站,全球地铁“艺术空间”一篇逛完

2022-10-29 15:10:53 发表

图片

世界上最大的美术馆在哪里?

在2015年统计数据中,全世界最受欢迎的博物馆前三名依次为:巴黎卢浮宫全年接待860万人次、大英博物馆全年680万人次、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以650万人次。

深圳地铁2天的客流就可以实现。

周五地铁7、9号线开通之前,深圳5条地铁线客流量约每天330万人次,深圳地铁集团相关负责人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地铁7号线和9号线开通后,两条线每天客流预计可达70余万人次,预计深圳地铁线网客流量将超过400万人次。到2020年,深圳将形成420公里的地铁版图,这一数据还将进一步提升。

这个数字放在北京,两年前就已已经是17条运营线路,465公里,工作日的日均客运量近1000万人次。

大约两年前,曾经参与北京地铁空间公共艺术创作的知名艺术家张兆宏老师,接受水湾1979自媒体采访时曾感慨, “每天大约1200万人从地铁里走过,世界上没有哪个美术馆能够拥有如此众多的观众,这是公共艺术最大的展示空间。”

他认为,中国未来的公共艺术,应该是大众化而非精英主义的,艺术会把大众介入的门槛降到最低,艺术家、公共艺术作品与大众完全平等,这也是他和他的团队未来努力的方向。

7、9、11号线是地铁的三期工程,总共63个站点,其中的50个站点中设置了53艺术墙空间(含4个流动艺术橱窗空间),是深圳市公共艺术中心(深圳雕塑院)策划执行团队历经两年的努力,通过公开征集、专家评审、公众评议、协同创作等开放的方式及态度,邀请50多位来自全国各地及保加利亚、以色列、法国等国家的艺术家,及制作团队共同完成的一次公共艺术项目活动。

3条新地铁线的“地下艺术空间”你有细心留意过么?不妨跟随我们一起去感受:

9号线

香梅站

《家》

这面艺术墙收集了来自全国各地一千多块不同大小、颜色的门牌,它们承载着深厚、悠久的历史,美丽深刻的地名呈现着灿烂丰富的地方文化。这些消失的路名在深圳的公共空间得到了保留、接纳和呈现,一座由移民构成的城市具有巨大的丰富性,每个人都从他乡而来,这些门牌里或许就有他们的故乡。

从2010年4月林和村开始拆迁前,创作人员第一次挂牌摆摊收购村民的门牌号。一个门牌代表一个家庭故事,门牌背后有数不完的故事。

图片

△陈洲举着“高价回收城中村门牌”牌子格外令人瞩目

泥岗站

《城市物语》

图片

图片

现代城市中的人就是生活在一片“物”的海洋里。消费品的更新,好像代替了时间的流逝,我们来不及关注,时间在“物”与“我”之间留下的微妙痕迹。作品所要呈现的,不是丹托所谓“寻常物的嬗变”,而是寻常物本身。

文锦站

《神奇的地下世界》

图片

图片

这件画中画作品描绘的是幻想中色彩缤纷纵横交错的地下世界和其中的居民深圳艺术空间,1000多个地下生物散布在巨幅画面的各个角落。

图片

《神奇的地下世界》来自深港两地小朋友的脑海和画笔。蘑菇钉是小朋友们热爱的创作工具,操作简单,变化无穷。在地铁里展现儿童的精神世界,是对成人世界的一种反思和召唤,愿我们永远有一颗未泯的童心。

7号线

珠光站

《清晨》

图片

作品是一片清晨的“露珠”,充满了朝气,焕发蓬勃生机。作品通过镜面倒影互动的方式,唤醒了“哈哈镜”这种童年趣忆,使生活在紧张节奏中的乘客,路过此处时能放慢脚步,轻松一笑。

图片

△设计师手稿

沙尾站

《六点半-八点半》

图片

图片

沙尾地区是深圳创业和打工人群的聚居地,怀揣“深圳梦”的人们每天从这里开启征程。作品通过夸张的绘画形式以及局部立体的艺术语言,表现上班族早晨被闹钟叫醒、飞奔出门、到公司急忙签到打卡的过程。

充实而快乐的每一天,就是深圳人的日常。

皇岗口岸站

《联结》

图片

作品采用五彩的金属线材料,通过编织形成一条巨大的绳索,呈现出强而有力的视觉冲击力;作品寓意着连结、团结、互利、凝聚的精神。

图片

△工人制作中

11号线

后海站

《风生水起》

图片

深圳是全国乃至全球发展最迅猛的城市,号称“深圳速度”,发展得风生水起!

后海作为深圳高端的城区,现代建筑林立,通过抽象的金属线性艺术语言表达风生水起并能更好地结合城市超级CBD的语境,更融合现代城市风格。

图片

工人在艺术家的指导下,一步步地焊接、打磨、拆除、焊接……就这样日复一日持续了三个月,才有了我们现在看到的作品。

宝安站

《围海造田》

图片

作品来自何煌友(深圳摄影学会创始会长)的摄影作品,土生土长的他曾是宝安县文化馆唯一摄影干部深圳艺术空间,记录了深圳改革开放以来的沧桑巨变。

图片

画面是1973年宝安西乡公社翻身大队农业学大寨,围海造田的场景,村民的凝聚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推动着深圳的飞速发展;当视野移开画面,走出地铁站,穿行在高楼林立的现代化都市时,希望我们不忘深圳之根。

机场北站

《大芬丽莎》

图片

《大芬丽莎陶瓷壁画》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深圳案例馆外立面《大芬丽莎》的再创作。深圳馆以“深圳大芬,一个城中村的再生故事” 作为叙事主线,阐释出深圳超速城市化所创造的奇迹背后的真实动力——人的故事,人的梦想和创造力,以及一座城市的文化精神和未来想象。

她由507名画师同场绘制的千幅画面所组成,成为全世界最大的集体创作油画。原画被解构,通过像素化的分解使每块画面都化为由色彩和笔触构成的斑块,每个画者的画风、笔触、速度、表现技巧等原始信息都被忠实地保留不去校正。

福永站

《记忆》

图片

图片

《记忆》以实物装置为手法,使用了福永蚝墙与还有岭南建筑的元素,用蚝壳构成的波浪形墙面,即呈现了深圳在改革开放以前作为渔村的独特记忆,又充分体现了当地独特建筑、物产文化。在经济快速发展城市面貌焕然一新的未来,或许这也是给下一代保留下的最美好记忆。

看完深圳的地下艺术空间,我们把目光转向国外,

看看隐藏在世界各国的地铁站中的艺术。

巴黎地铁

工艺美术馆站 Arts et Métiers

图片

因临近的巴黎工艺美术博物馆而得名,车站始建于1904年,卡通设计师弗朗索瓦·史奇顿在科幻作家凡尔纳的作品中发掘灵感,在地铁站内采用了大量潜艇窗口和铆钉装饰,配上红色涂料和暖色灯光,“内部”采用仿金属材料PVC板装饰,配有圆形玻璃“舷窗”和巨型齿轮,步入车站,犹如置身于一艘巨型潜艇内部。

瓦雷恩站 Varenne

图片

瓦雷恩站的岛式站台上摆放了本来应置身于博物馆的罗丹的雕像复制品“思想者”和“巴尔扎克像”。也许设计师们认为,这个属于巴黎最冷清之一的地铁站更利于候车人静心思考。

圣丹尼斯站 Basilique de Saint-Denis

图片

圣丹尼斯站位于巴黎著名的圣丹尼斯大教堂附近。圣丹尼斯大教堂始建于1145年,是巴黎最早的哥特式教堂之一。车站巧妙地将地面圣丹尼斯大教堂屋顶彩色玻璃的图案运用到车站站台的照明中。

慕尼黑地铁

图片

图片

纽伦堡地铁

图片

图片

莫斯科地铁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斯德哥尔摩地铁

图片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属于地下的两小时里,

当日日枯燥的地铁旅程里,

开始多出了那么一点小惊喜,

谁说不是一件美好的事呢~

以上内容为网友投稿,不代表丫空间立场。丫空间对内容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不负责任。如有侵权或错误信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和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