丫空间介绍 ·丫空间(www.yaspace.cn),全国性活动内容平台,涉及展览展示、会议、庆祝活动、团建拓展、私人活动、竞技赛事、拍摄等各类活动图文、短视频内容的记录、传播。 ·用户通过丫空间可以浏览、筛选各类活动内容、活动商家、活动资源;商家通过丫空间可以发布、分享场地或业务信息、活动图文、短视频等活动内容进行市场营销。 ,丫空间已汇聚特色场地,虚拟空间,秀场/发布中心:艺术/展览馆,演出场馆。会所/俱乐部,公寓别墅/美趴,商场/步行街,酒店/度假村,影棚/演播厅,体育场馆,户外/广场。婚礼/宴会场地 会议中心,会展中心、剧场/剧院,众创空间/路演,会议室/培训厅,咖啡/书店、酒吧/餐厅、游船/游艇等全国各类场地资源。
吴头越尾游震泽
文、图/方贤明
都说吴江多古镇,所谓有七大镇三小镇之说。这些处于江南太湖水网地带的古镇,个个底蕴深厚,历史悠久,充满灵气。震泽就是其中之一,名气虽不如同处吴江的同里那么响,然它同样也是一个历史悠远的千年古镇。
十余年前,本人驾车去南浔游玩,归途中路过震泽时,便方向盘一拐,进入震泽镇寻古。太湖古称震泽,镇又处于太湖之滨故以湖名镇。但那时车子拐入大街,询路人,何处可看老街老桥古屋?年轻人摇头不知,老者指着脚下的道,那就是,老房子大都拆掉了,只在某处尚有几处老屋。那一次,时间急促,只在那条所谓的老街上环顾四周,略作游览,便匆匆离去。虽只匆匆一游还是留下了深刻印象。
倏忽十余年过去。最近假期,正好去太湖边上有事,待事办完已过下午两点,一看离震泽不远震泽水岸寒舍,不知道这个古镇现在怎么样了?车子从附近七都八都一路驶向震泽。
进入震泽镇区,果然一片繁华景象,人流如织,车辆穿梭,各处工地围栏显示镇上正在大兴土木,大搞建设。看来十余年来,震泽的发展也是有目共睹。有关横幅上写着建设吴江城市副中心,看来确实很有一副小城市副中心的模样。
震泽镇地处太湖之滨,清代《百城烟水》云:“震泽镇,在双杨村西四里,北滨太湖。《书》曰‘震泽底定’,因名。”可见震泽得名于2000多年前。太湖为我国第三大淡水湖,烟波浩渺,水域三万六千顷,其古称有“具区”、“笠泽”、“震泽”等;震泽镇借太湖之光,以震泽之名命名。当年大禹治水,导水源至此,故有“震泽底定”句,后有修“底定桥”以纪念。
从古至今,历朝历代都将震泽作为重要的商业重镇,辑里丝闻名海内外,今次世博会,浙江仍以此物展于世;震泽名人辈出,传说越王灭吴后,范蠡请辞云游四方,留恋太湖的湖光山色,遂“筑别业于震泽”,位于蠡村的“范蠡钓台”遗址,给人以无限的想象;唐代张志和、陆龟蒙文人墨客都在此居住吟诗作文,留下了众多吟咏震泽的诗文;近当代的各类名人就更多了,当代篮球名将小巨人姚明的祖籍即是震泽。
我驾着车拐入了震泽镇的市河边,开过小桥,果然看到了一片新修的“老街”。停好车子,走到“老街”边,迎面是一座油漆一新的“老房子”,脚下的新铺设的路面,在与马路的交界处用常见的石墩子分隔,以阻止车辆驶入。
师俭堂被列入国家级文物保护,保护碑后面的说明,因保护碑立于墙边,阅读还是不太方便
走进“老街”——宝塔街,不远处,即看到一块石碑,上面写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师俭堂”。这是震泽古镇重要的标志性建筑。它位于宝塔街的西首,建于1864年。它坐北朝南,三面临河,集河埠、行栈、商铺、街道、厅堂、内宅、花园、下房于一体,街中建宅,宅内含街的建筑。可前门上轿,后门下船,水陆交通都很方便。
师俭堂的厅堂
在师俭堂的二楼往下望
师俭堂内大顺米行售米的斗与米箩筐
师俭堂临河一侧的码头,当年主人可乘船从河上直接进出,大顺米行的货也可从河上进出,现物是人非,次已成了游船码头,游船系着红绸红花刚制成不久
师俭堂占地2700余平方米,面阔五间,六进高墙深宅而建筑布局上三条轴线巧构空间组合,营造出凝重古朴的传统中式风格,兼具官、儒、商三重使用功能,是一座反映晚清工商绅士坐行经商的时代特点和地方特色的代表建筑,为近代江南民间建筑所罕见。师俭堂地势从第一进到第六进缓缓抬升,前后高差45厘米,六堵马头墙也一堵高于一堵,以应“步步高升”之民谚,若每间洞开,可以从河埠一直望到第六进厅堂上的屏门,庭院深深,体现了封建时代的门第造型。师俭堂六进古宅的巧妙空间组合,营造出凝重古朴的传统中式风格。师俭堂内砖雕、木雕、漆雕精雅别致生动。师俭堂的花园名锄经园,小巧玲珑,亭台楼阁、回廊假山、花卉树木,一应俱全震泽水岸寒舍,堪称江南最小的园林。园内地铺文石,细巧多变。东为沿壁回廊,高低起伏,错落有致,西垒假山,上筑倚墙半亭。其间山石花木,垒栽得当,虅蔓交缠,青苔屐痕,悠然古意。春风秋月,闲庭信步,别有情趣。2006年05月25日,师俭堂作为清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宝塔街是震泽老街
老街一头连着宝塔
烟熏火燎做旧的沿街房屋
沿街的做旧的房屋,中间的倒还是个老物件
江南古镇少不了窄弄小巷
沿着宝塔街往里走去。新修的店面,烟熏火燎刻意做旧后的街面木门窗,有的正在装修,有的小店已经开张,售卖一些彷佛的古董。走着走着,一座单孔大石桥横跨市河上,桥堍下是一座寺庙。
慈云禅寺
大雄宝殿
慈云寺内广场的观音菩萨
慈云宝塔登塔的入口
慈云宝塔
慈云寺偏殿
寺内正在改建大的旧粮仓,不知道将改建成个什么东东
寺庙名曰:慈云禅寺。寺内一座古塔慈云寺塔相传始建于三国赤乌年间,至今已有1700多年。这一千多年间,屡毁屡建,历经沧桑,这是一座六面五层的砖身木檐楼阁式的塔,塔高38米,翼角轻举,玲珑挺秀。宝塔由回廊、塔壁、塔心组成。塔内的第四、五层有楠木刹柱直透顶端。塔刹约为塔高的四分之一,由铁质覆钵、仰莲、五重相轮、宝盖、宝珠、受花和铜质宝瓶组成。宝瓶呈葫芦状,造型精美,塔身除底层一些构件的作法接近宋塔形制外,整体风貌皆为明代建筑形式,估计是历代重修所致。塔内置有楼梯,可供登临眺望观赏风光。每于春秋佳日,夕阳红照之际达其第五级,北望太湖,南瞰麻溪,令人心旷神怡。谓之“慈云夕照”,为震泽八景之最。当然这也许是过去曾经有的景象,所谓“震泽八景”,也不过在老人们的记忆中,在震泽乃至吴江旅游的网页之中。
禹迹桥
禹迹桥列入吴江市级文物保护
禹迹桥与河畔的石狮
慈云寺门前的那座大石桥是谓“禹迹桥”。据说为纪念大禹治水修建的。《禹贡》中曾有“三江既入,震泽底定”的话。震泽人修桥来怀念他。桥为单孔石拱结构,拱券以纵联分节并列法砌筑。桥顶的麻石板上分别刻有“轮回”、“云龙”吉祥图案,桥身东西两面的明柱上刻有两付对联:一面刻的是:“善政惟因,不易大名仍禹迹;隆时特起,重恢古制值尧巡”。另一面是:“市近湖漘,骈肩无俟临流唤;地当浙委,绣壤应多题柱才”。
关于重建禹迹桥,当地民间有一则动人的传说:当地官员在着手重建禹迹桥时,特请了善刻碑文的江南名匠张石匠雕琢石桥东西两面的对联。经过一年紧张施工,桥虽然建成了,但桥旁荻塘河河两侧的驳岸却尚未修复。而此时,乾隆皇帝出巡的船队已离县境不远。地方官员急中生智,督令军民用沙袋叠成驳岸。当夜乾隆的龙舟沿着由荻塘河向震泽缓缓驶来。镇上的居民闭户关窗,不敢偷窥。地方官员在桥畔设香案跪迎圣驾。
当年震泽镇北的河道尚未开凿,乾隆由荻塘河去浙江,必穿镇而过。龙舟临近震泽,乾隆坐在船首的御座上观看两岸风光。此时,皓月当空,拱桥塔影,遥望震泽景色极为秀丽。乾隆龙颜大悦,指着慈云寺塔垂问伴驾官员:“此塔何名?”伴驾官员赶忙向皇帝启奏了古塔的来龙去脉:孙尚香和慈云公主的凄婉故事,乾隆听得入迷,还没来得及观赏禹迹桥对联,龙舟已是驶过桥洞,一路向西驶去。第二天乾隆帝夜游震泽的消息,便在镇上茶馆酒肆中添枝加叶地传开了。
禹迹桥上面镌刻的桥联,传说是当时江南最负盛名的张石匠的手艺。尽管数百年风雨剥蚀,至今依然剔透清晰。当年张石匠听说乾隆皇帝对他精雕细刻的桥联看都没有看上一眼,竟然气得大病一场。据有关资料,对联中还隐藏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和丰富的史料价值。
禹迹桥东边的桥联清晰可见
禹迹桥东面的联语的上联:“善政惟因,不易大名仍禹迹;”说的是康雍乾三朝政治清明,盛世相承,功比大禹,因此此番重建时桥名不改了,仍为“禹迹桥”。尧、舜、禹是我国圣君的典范。从上联中可以看出,康熙年间初建此桥时,命名“禹迹”,显然亦有歌颂康熙政绩之意。下联“隆时特起,重恢古制值尧巡”。意思是说:当今尤为兴盛,重建古桥时,又恰逢“尧帝”出巡。“隆时”含意两层:一为兴盛,二为乾隆年号。此处干脆把乾隆比作了“尧”。此联正对乾隆东来水道,极尽歌功颂德,是一副石刻的“拍马屁”迎驾“大红标语”。
穿过桥孔就到了桥西,桥西一侧联语的上联是:“市近湖漘,骄肩无俟临流唤”。是说繁华的震泽市集邻近太湖荻塘,人们街市行走摩肩接踵,隔着小河相互招呼着。这是指重建禹迹桥后给市民来往带来了方便;下联是:“地当浙委,绣壤应多题柱才”。上联下联之意是:震泽地处浙水之尾,在这锦绣之乡,更应为国多提供些栋梁之才。显然,上联是应景之语,下联才是撰联者真意所在。
江浙一带明末清初进步思想荟萃,反抗清兵入关也最为激烈。因而清政府除了进行残酷的武力镇压外,还大兴文字狱。康雍乾三朝见于记载的文字狱大要案大都牵涉到江浙文人。如康熙年间著名的“明史案”书祸就发生在毗邻震泽的浙江南浔镇。此案使成百上千的无辜者死于非命。受案牵连的江南名士有200多人!吴江名士潘圣章、吴成亦惨遭杀害。清廷的暴行激起了江南民众的极大愤慨。很多文人学子或联络反清,或遁迹林泉,誓不与清廷合作者。当时震泽著名的天文学家、数学家王锡阐,由明入清,装疯卖傻,峨冠明装,招摇过市。他死后悬棺而葬,以示不沾清朝之地。江南文人的铮铮骨气,使清朝政府感到十分头痛。为了缓和矛盾,在巡视外地时还随时注意搜罗江南人才。安抚民心,笼络知识分子,可说是康熙、乾隆频频南巡的主要目的之一。“地当浙委,绣壤应多题柱才”,即是清廷号召江南知识分子,走出林泉书斋,为朝廷效力。禹迹桥对联正是这一段历史的见证。透过桥联,我们不难觅见一幅风云翻滚的历史画卷!可见禹迹桥不独是古建筑的佳构,还是一部石刻的史书。
从西往东,过了禹迹桥,远远地有一阁楼状建筑物,高高的矗立在那里。我们迈上禹迹桥的石阶,缓缓向上,到了桥顶,果然看见不远处一座仿古建筑物,矗立在对岸向河中的小岛上。于是我徐徐走下石阶朝着那里走去。
据有关材料记载,古人为减缓荻塘河东泄之湍流,垒土为墩,如岛似屿,将水流分为两支,故名分水墩,为的是减少航运事故的发生,这是江南河流中的常见之物。但震泽的先人加以充分利用,于清乾隆年间在墩上建文昌阁。道光年间里人徐学健等人重修,成为当时震泽新景。旧时文昌阁和慈云寺塔互为犄角,乃镇上的最高建筑。清人张芹以“水流天目至,山色洞庭来”来描绘重九等阁所见,江南山水一览无余,致人心旷神怡。
文昌阁巨石
文昌阁大殿前门联
文昌阁顶
在文昌阁回望慈云宝塔
走到跟前,一块巨大的石头立在河岸,上面镌刻着三个红色大字“文昌阁”。大字由前财政部长项怀诚书写,项大概是震泽人吧。一个小镇上出了一个部级官员,相当于古时朝廷一品大员,自然是十分荣光的,让这样的人题字,双方都会感到很有面子。文昌阁样子很新,显然100多年前的文昌阁已经不复存在了,不知道是在战争中还是在文革中毁掉了。今天看到的不过是在原址上新建的。我在网络上果然查到了2008年政府招标重建的有关资料。面对着这大石头是一座新修建的小桥,这小桥连接河岸和分水墩,过了小桥就是文昌阁了。我到过很多地方,凡是注重文化的人文之乡大都建有文昌阁。文昌阁同文庙一样成为文人学士的朝拜之地,读书人都要拜一拜,期望自己文曲星高照,古时为秀才中举人进士状元从而十年寒窗得到功名;现时为高考得中。要不这个文昌阁的联语也还是与读书有关呢:“世间数百年大家无非积德,天下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读书有用,读书是好事,千百年都是这么认为的。
现在所见的为文昌阁两进,前为山门,宽三楹。后为阁,高三层,下层为殿,中层为楼,顶层为阁。单檐歇山顶,四周皆窗,琼阁连通,甚是轩敞。文昌帝君神像供奉于阁上。
文昌阁与近处的慈云寺塔、禹迹桥等组合成景,寺院、塔刹、高桥、水影、市廛等高低错落,前后推移,徐徐展开,光影变幻,绚丽多彩,绘成一幅震泽镇东的风情长卷。
荻塘河驳岸修葺一新
水边人家
路从屋中穿过
古镇水乡
出得文昌阁,天色渐晚。我沿着荻塘河边往回走,河水并不清澈,如同其他地方市河一样,可以说还有点浑浊,河边也有断续的廊棚。古镇景点标志及道路指引还有缺憾,可以看出震泽的旅游也刚起步,还有不少历史文化需要发掘;而我此番游访,时间也略显仓促,有的地方还未及参访如王锡阐墓地及纪念馆,给三游震泽留下些许遐想。
记录激动时刻,赢取超级大奖!点击链接,和我一起参加“2010:我的世界杯Blog日志”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