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下午,展览“广州美术学院工艺美术学院公共艺术教育与实践”在广州美术学院工艺美术学院副术学院工艺美术学院副院长魏华教授的带领下,30多名年轻艺术家将教室搬入自然,以从化顺兴石场的当地元素为创作材料,创造了一批优秀的艺术家“公共艺术”改造方案。展览的目的是希望通过一次小而实际的例子,围绕有关问题的探讨与正视,从而引起相关行业的关注及其人群对社会环境的思考、审视,让后续的散发过程变成展览的核心部分。因此,尚榕美术与广州美院工艺美术学院合作,联合广美研究生论坛项目,发起了一项以“何为公共,公共何为”为主题的讨论会,以下为尚榕美术馆展览开幕现场讨论会的部分内容摘选。
这是尚榕美术馆自成立以来,第一次做公共艺术的展览,感到很意外。我要说的是,公共艺术不是放置于公共区域、公共场合的艺术都是公共艺术,环境艺术、景观艺术也不一定都是公共艺术。公共艺术的生命,或者说他的灵魂是公共性。什么叫公共性?我觉得它是一种思想方式,是一种态度,是一种立场。公共艺术的生命是公共性,就意味着它要和大众进行交流、交流,引导大家,进而让大众一起来接纳我们时代的精神成效,使我们社会更为开放,更为随意,更为富有活力与想象力,这便是公共艺术。所以我认为这个展览,就有它引导和提醒的功效。此外我留意到,这是一次有关公共艺术教育与实践成果的展览,我想它思想的亮点就是把产学研相结合,将创业者和学院的责任感、责任感更好地展示出来,这是非常有意义的。